河泊所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

河泊所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

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附近,遗址总面积达 12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3平方千米。2014年开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泊所遗址片区集中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和勘探工作。为配合勘探,相关的发掘工作随之开展。截至目前,河泊所遗址片区共进行了10个地点的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累计约7000平方米。





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发布称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新发现为寻找西汉郡治提供了重要线索。此次新发现主要为2021年至2022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上蒜一小附近布方发掘所获得的资料。此次发掘的主要发现是封泥、简牍、道路及疑似建筑的遗迹及相关遗存。


封泥发掘中共发现837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官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同劳丞印”等,涵盖了益州郡24县当中的20个地名。其次为私印封泥,如“宋虞之印”“君冯私印”“王福信印”等,这些封泥与官印封泥同出,表明这些私印的主人身份较为特殊,可能是当时的各级官员姓名另有少量道教封泥及无字封泥。





简牍集中出土于上蒜一小内布设的探方(TN60E89)。探方东北角有一灰坑(编号H18),灰坑初步分5层,从第一层开始就出土简牍。目前灰坑仅揭露了四分之一,其余分布叠压于探方的北壁和东壁之下。灰坑内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骨骼、木屑等。目前已清理的部分发现带字木牍残片约1300多枚,不带字简牍1万多。另出土有封泥匣和疑似蘸水笔等遗物。目前已辨认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建伶县”“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是反映当时益州郡行政往来的文书。此外,上蒜一小北部发掘区河道内部分遗迹和地层堆积中也发现了零星的木牍残片,其中带字木牍共179枚,不带字613 枚。简牍出土之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时间与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取得联系,并就简牍的清理、保护达成合作。目前所清理出来的简牍也得到了妥善保管,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发掘区南北两侧各发现了一处方形的建筑基槽。以南侧的基槽为例,东西长约30米,发掘部分南北宽约15米,已揭露区域面积约450平方米。该建筑基址的基槽底部有顺着沟底延伸的红烧土烧结面,不似二次堆积,推测可能是人为烧制,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此外,在建筑基址的南面有集中分布的瓦砾及砖块,可能是房屋坍塌之后的遗留。道路位于小学北侧发掘区的中部,呈东西走向,路面由大小不等的绳纹瓦片、碎螺壳及小石子铺设而成。路面总体宽约12米,南北两侧均被晚期的沟打破,残存的中间主体部分宽4-5米。主体部分分层明显,为多次铺垫形成。道路尚未全部发掘,仅揭露出路面,路面出土有铜拴、泡钉、盖弓帽、铜箭镞等车马器及兵器。

微信图片_202302031704182


微信图片_202302031704183


微信图片_202302031704184


微信图片_202302031704185


微信图片_202302031704186


微信图片_202302031704187


微信图片_202302031704188


微信图片_202302031704189


2023年2月3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2项参评,晋宁河泊所遗址位列其中,河泊所遗址研究意义重大:

一是构建起滇池盆地完整的青铜文化及年代序列河泊所遗址结合测年数据、地层序列和出土遗物的特征,可对滇池盆地的文化面貌及变迁过程形成系统的认识。

二是初步确认了西汉益州郡郡治封泥作为信件的封缄,代表着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河泊所遗址本年度发掘区域出土官印封泥涉及的行政区划表明是一个主要的郡级行政中心,很可能是益州郡郡治。此外,直接的官方文书的发现证实了西汉时期开始对西南边疆的有效治理。

三是实证河泊所遗址群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云贵高原的关键节点此次2022年河泊所遗址上蒜一小地点益州郡汉式遗存的系列考古发现,实证石寨山大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云贵高原的关键节点,同时为置郡之下边疆的治理及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唐辰昊)


晋宁官方微博

昆明晋宁发布

晋宁官方微信公众号

晋宁区微信号

www.kmjn.gov.cn  晋宁区人民政府网站

滇ICP备1901195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2202530194号    

联系电话:0871-67892322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220001  2022世界杯买球app办公室 主办